芯片的来龙去脉

1879年12月底,一场大雪降临在美国纽约。厚厚的雪花覆盖了中央火车站的穹顶,中央公园的草坪变成了洁白的世界,四周的摩天大楼矗立在雪花之中,构成了这座新兴大都会独特的风景。
市中心曼哈顿纵横交错的街道上,匆匆走过的男士戴着高高的礼帽,女士围着厚厚的围巾,嬉戏的孩童扔着雪球互相追逐,大声尖叫,乐不知返。
就在几天前,发明家爱迪生向纽约市政官员和新闻记者发出了一封邀请函,请他们到位于新泽西州的实验室,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接新年。
新年前夜,当衣冠楚楚的嘉宾们乘坐专列抵达后,夜幕已经降临,晶莹的白雪映照着柔和的月光。来宾们全都期待着爱迪生会带来什么样的新年惊喜。这时,爱迪生出现了,只见他走到一个开关前并轻轻按下它,290盏白炽灯同时亮了起来,四周瞬间变得灯火通明。尖叫声和掌声顿时此起彼伏。人们第一次见到如同白昼的夜晚,纷纷为这种新发明欢呼雀跃、激动不已。
在过去的几年里,爱迪生为了寻找最合适的灯丝,试验了几千种材料,最后在亚洲找到了一种竹子,将其碳化后制成碳纤维并作为灯丝。灯丝在通上电流后开始发热,温度升到数千摄氏度时,炽热的灯丝就能发出明亮而持久的光芒。从此,浓稠的黑暗之夜被光明刺破了一个小点。
不过,爱迪生还有两个烦恼……
变黑的灯泡,真空管的发明
让我们先回到灯泡诞生的19世纪。
回首19世纪,我们理应为当时人们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冒着蒸汽的邮轮从伦敦港出发,在世界各大洋劈波斩浪;银光闪闪的铁轨连接了莫斯科和西伯利亚,从美国东海岸延伸到西海岸;跨越大西洋海底的有线电报将“嘀嗒”作响的消息送至世界各地;高高架起的电话线传递着远方的声音……
当时世界上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是大英帝国,全球到处飘扬着米字旗。俄国也在迅速壮大,疆域从波罗的海延伸到了太平洋。法国在全球范围内占领了广泛分布的岛屿和非洲大陆部分地区。统一后的德国成了后起之秀。日本历经革新,成了东亚的新兴势力。与此同时,土耳其帝国则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
美国这块新大陆正迅速崛起,其高等学府声名鹊起,工业产品门类齐全,钢铁产量领跑世界。19世纪后半期,留声机、电话机、交流电、石油精炼技术和轻巧的金属铝都诞生在这块新大陆。在这里,还诞生了一项不同寻常的发明——电灯泡,它彻底改变了这颗星球夜晚的面貌。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不久,就碰到了他的第一个烦恼:灯泡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内表面会变黑,导致灯光暗淡。
灯泡之所以会变黑,是因为在高温下的碳纤维灯丝会释放出一些碳微粒,附着在灯泡玻璃内表面,时间久了灯泡会被熏黑。
爱迪生和助手想到了一个方法,将一枚铜片放置在灯丝和玻璃泡之间,以阻挡碳微粒飞向玻璃(见图1-1),但这个方法并没有奏效。接下来,他们又在铜片上施加了一定的电压,期望能改变碳微粒的分布,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图1-1 灯丝和玻璃泡之间放置了铜片的灯泡
注:在灯泡中加入铜片后,有电流从铜片经过真空区域流向灯丝。
最后,他们改变了铜片上的电压,这时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竟然有电流从铜片流向了灯丝,而且,只在一个方向上有电流。可是,灯丝和铜片并没有任何接触,两者之间是真空的!
爱迪生邀请科学家们来到他的实验室参观这一奇特的单向电流现象。爱迪生站在旁边,微笑地看着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并表露出费解的神情。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作“爱迪生效应”。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爱迪生将它称作一种“美学”现象。
爱迪生总是发明不断,忙碌不停。就在这段时间,他还发明了留声机和电话机里的碳粒式麦克风(也称纽扣式麦克风或碳粒式传声器)。专注于新发明和实际应用的爱迪生无暇顾及电灯泡里的这个“美学”现象,他习惯性地申请了一个专利,就将其忘在脑后了。
* * *
19世纪80年代,爱迪生在英国伦敦分公司聘请了大学教授约翰·弗莱明(John Fleming)作为技术顾问。弗莱明也用这种特制灯泡做了这个有趣的实验,他在铜片和灯丝之间施加了可改变正负方向的交流电,同样观察到了在灯丝和铜片之间的单向电流。不过,弗莱明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在真空中有单向流动的电流。
距离伦敦不远的剑桥大学,剑河缓缓地穿流而过,河床上青绿的水草随着流动的柔波轻轻地摇摆。距离剑河一箭之地的实验室里,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正为实验桌上的一支真空玻璃管忙碌着。1897年,他在玻璃管的两端分别安装了金属电极,通电后一些带电微粒从一端的阴极电极飞向了另一端的阳极。就这样,汤姆逊第一次劈开了阴极金属中的原子,剥离出带负电荷的电子,使它们飞出阴极,形成了一条真空中的“电子之河”(见图1-2)。

图1-2 阴极射线管发射电子的实验
注:电子从阴极飞向阳极,相当于沿着能量斜坡“流动”。
汤姆逊的这一发现,使弗莱明恍然大悟:原来灯丝通电受热后,灯丝原子中的电子逃逸出去,飞向了铜片,从而产生了单向电流!正如河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电子也是从能量高的地方沿着“能量斜坡”流向能量低的地方。只是电子的流动或飞行不需要河床或者导体,它在真空中就能完成这一过程。
汤姆逊这一“劈”,劈开了人们曾经认为“不能再分”的原子,劈出了一片新天地:人类不仅首次发现了电子[插图],还为之后真空管的发明打开了大门。
1900年,弗莱明在“无线电先驱”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的公司找到了一个新的顾问职位。
1899年,在一艘英国军舰上,25岁的马可尼向另外一艘船只发送了一封无线电报,展示了无线电通信在海上通信领域的优点。1905年对马海战期间,俄国调集太平洋第二舰队,抄近道穿越日本西南方的对马海峡。日本巡洋舰“信浓丸”号在5月26日夜晚侦察到了俄国舰队,舰上装备了从马可尼公司(Marconi)进口的无线电设备,相关人员立刻发送了一封无线电报给附近的日方指挥船。随后,89艘日本军舰及时赶到,击沉了21艘俄方军舰。[插图]
马可尼的下一步计划是研发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当时的科学家并不看好这一计划,他们认为地球弯曲的球面会阻碍无线电波跨越大洋。但马可尼坚持在大西洋两岸设置了数十米高的接收和发射天线。发射端通过放电打出声震如雷的火花,当电波传送到大洋彼岸时已经变得十分微弱,这就要求接收端的电路对无线电波非常灵敏,而这正是整个装置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弗莱明致力于解决的难题。
在中国,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上也对无线电做了介绍:“凭空发递,激而成浪,颤动甚疾,每秒跳二万五千次(即频率25000Hz)。”[插图]在接收到这种上下快速舞动的无线电波后,要先去掉负半部分,只保留正半部分,这叫作整流,之后才能将信号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见图1-3)。而整流需要一种单向导电的器件,它就像站在单行道上的交警,只允许车辆在一个方向上通行。早期整流使用的是金属屑检波器,它的开合速度很慢。

相关推荐

  1. 一文打通RLHF来龙去脉

    2024-01-06 12:32:02       42 阅读
  2. YOLO前世今生以及来龙去脉背景介绍

    2024-01-06 12:32:02       13 阅读
  3. 《电子芯片夜晚》

    2024-01-06 12:32:02       40 阅读

最近更新

  1. TCP协议是安全的吗?

    2024-01-06 12:32:02       16 阅读
  2. 阿里云服务器执行yum,一直下载docker-ce-stable失败

    2024-01-06 12:32:02       16 阅读
  3. 【Python教程】压缩PDF文件大小

    2024-01-06 12:32:02       15 阅读
  4. 通过文章id递归查询所有评论(xml)

    2024-01-06 12:32:02       18 阅读

热门阅读

  1. 详细介绍Spring Boot 和 Spring 有什么区别

    2024-01-06 12:32:02       27 阅读
  2. Ceph分布式存储

    2024-01-06 12:32:02       25 阅读
  3. 基于长短期神经网络lstm的求解方程

    2024-01-06 12:32:02       35 阅读
  4. C++面对对象编程

    2024-01-06 12:32:02       33 阅读
  5. instanceof 能够正确判断对象的原理是什么?

    2024-01-06 12:32:02       36 阅读
  6. copilot插件使用介绍

    2024-01-06 12:32:02       36 阅读
  7. 分享一个idea插件MyBatisX的Bug

    2024-01-06 12:32:02       39 阅读
  8. 使用国内镜像源来安装 Golang 包:

    2024-01-06 12:32:02       4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