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常考的知识点大总结(二)基础算法

简单字符串处理

简单字符串处理是指对字符串进行基本操作的一系列技术,这些操作通常包括字符串的创建、复制、比较、查找、替换和分割等。简单字符串处理的特点是操作直观、易于实现,并且在各种编程语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特点:

1.操作直观:简单字符串处理操作通常很直观,易于理解和实现。

2.效率较高:对于简单的操作,字符串处理通常效率较高,特别是对于固定长度的字符串。

3.标准库支持:大多数编程语言都提供了强大的字符串处理标准库,使得开发者可以方便地进行字符串操作。

4.安全性考虑:在进行字符串操作时,需要考虑缓冲区溢出等安全问题,特别是在使用C语言等不提供自动内存管理的语言时。

常见用法:

1.数据验证:检查字符串是否符合特定的格式,如邮箱地址、电话号码等。

2.数据清洗:去除字符串中的空格、换行符或其他不需要的字符。

3.数据转换:将字符串转换为其他数据类型,如整数、浮点数等。

4.字符串拼接:将多个字符串合并为一个字符串。

5.搜索和替换:在字符串中搜索特定的子串,并进行替换操作。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编写一个函数,实现字符串的反转。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 反转字符串函数
void reverseString(char* str) {
     if (str == NULL) {
          return;
     }
     char* end = str + strlen(str) - 1;
     while (str < end) {
          char temp = *str;
          *str++ = *end;
          *end-- = temp;
     }
}

// 打印字符串
void printString(const char* str) {
     printf("%s\n", str);
}

int main() {
     char str[] = "Hello, World!";
     printf("Original string: %s\n", str);
     reverseString(str);
     printf("Reversed string: %s\n", str);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反转字符串函数reverseString函数接受一个字符串作为参数,并将其反转。它首先找到字符串的末尾,然后使用两个指针,一个从字符串的开始向前移动,另一个从字符串的末尾向后移动,交换这两个指针指向的字符,直到两个指针相遇。

2.打印字符串printString函数用于打印字符串。

3.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一个字符串str,打印原始字符串,调用reverseString函数反转字符串,然后再次打印反转后的字符串。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实现字符串的反转操作。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字符串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实际应用中,字符串反转可以用于各种场景,如密码加密、数据格式化等。

排序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遍历数列的工作是重复进行的,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的元素为止,这意味着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特点:

1.简单易懂:冒泡排序的算法思想简单,容易理解和实现。

2.稳定排序:冒泡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即相等的元素在排序后不会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

3.效率较低:在最坏的情况下,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因此它不适合大数据集的排序。

4.适合小数据集:由于其简单性,冒泡排序适合用于小数据集的排序,或者在数据几乎已经排序好的情况下效率较高。

常见用法:

1.教学示例:由于其简单性,冒泡排序常被用作教学排序算法的入门示例。

2.小规模数据排序: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数据集较小,冒泡排序可以作为一个快速的排序解决方案。

3.检查数据:冒泡排序可以用来检查一个数组是否已经排序,因为如果数组已经排序,排序过程将立即停止。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编写一个函数,使用冒泡排序算法对整数数组进行排序。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 冒泡排序函数
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 {
    int i, j;
    for (i = 0; i < n-1; i++) {
         for (j = 0; j < n-i-1; j++) {
             if (arr[j] > arr[j+1]) {
                 // 交换 arr[j] 和 arr[j+1]
                 int temp = arr[j];
                 arr[j] = arr[j+1];
                 arr[j+1] = temp;
             }
         }
     }
}

// 打印数组
void printArray(int arr[], int size) {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printf("%d ", arr[i]);
     }
    printf("\n");
}

int main() {
    int arr[] = {64, 34, 25, 12, 22, 11, 90};
    int n = sizeof(arr)/sizeof(arr[0]);
    printf("Original array: \n");
    printArray(arr, n);

    bubbleSort(arr, n);

    printf("Sorted array: \n");
    printArray(arr, n);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冒泡排序函数bubbleSort函数接受一个整数数组和数组的大小作为参数。它使用两层嵌套循环,外层循环控制排序的轮数,内层循环负责比较和交换相邻的元素。每一轮排序都会将未排序部分的最大元素“冒泡”到正确的位置。

2.打印数组printArray函数用于打印数组的内容。

3.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整数数组arr,打印原始数组,调用bubbleSort函数对数组进行排序,然后再次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冒泡排序算法对整数数组进行排序。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冒泡排序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冒泡排序由于其效率较低,通常不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的排序,但在小规模数据集或者数据几乎已经排序好的情况下,它仍然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排序选项。

交换排序

交换排序(Exchange Sort)是一类排序算法的总称,主要包括冒泡排序(Bubble Sort)和快速排序(Quick Sort)。这类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交换元素的位置来达到排序的目的。

特点:

1.交换元素:交换排序通过比较相邻元素并交换它们的位置来排序数组。

2.分而治之:快速排序等算法采用了分治策略,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来解决。

3.效率差异:不同交换排序算法的效率差异较大,冒泡排序效率较低,而快速排序效率较高。

4.稳定性:冒泡排序是稳定的排序算法,而快速排序是不稳定的。

常见用法:

1.快速排序: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排序由于其较高的效率,常用于大规模数据集的排序。

2.冒泡排序:由于其简单性,冒泡排序常被用作教学排序算法的入门示例,或者在数据几乎已经排序好的情况下效率较高。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编写一个函数,使用快速排序算法对整数数组进行排序。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 快速排序函数
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
    if (low < high) {
         int pi = partition(arr, low, high);
         quickSort(arr, low, pi - 1);
         quickSort(arr, pi + 1, high);
      }
}

// 分区函数
int partition(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
    int pivot = arr[high];
    int i = (low - 1);
    for (int j = low; j <= high - 1; j++) {
         if (arr[j] < pivot) {
              i++;
              int temp = arr[i];
              arr[i] = arr[j];
              arr[j] = temp;
          }
      }
    int temp = arr[i + 1];
    arr[i + 1] = arr[high];
    arr[high] = temp;
    return (i + 1);
}

// 打印数组
void printArray(int arr[], int size) {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printf("%d ", arr[i]);
      }
    printf("\n");
}

int main() {
    int arr[] = {10, 7, 8, 9, 1, 5};
    int n = sizeof(arr)/sizeof(arr[0]);
    printf("Original array: \n");
    printArray(arr, n);

    quickSort(arr, 0, n-1);

    printf("Sorted array: \n");
    printArray(arr, n);
    return 0;
}

1.快速排序函数quickSort函数是一个递归函数,它接受一个整数数组和数组的起始及结束索引作为参数。它首先选择一个“基准”元素,然后重新排列数组元素,使得所有比基准小的元素都移动到基准前面,所有比基准大的元素都移动到基准后面。这个过程称为分区(partition)。

2.分区函数partition函数负责将数组分为两部分,并返回基准元素的新位置。

3.打印数组printArray函数用于打印数组的内容。

4.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整数数组arr,打印原始数组,调用quickSort函数对数组进行排序,然后再次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快速排序算法对整数数组进行排序。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快速排序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其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但在最坏情况下(如数组已经排序或逆序)时间复杂度会退化到O(n^2)。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采用随机化快速排序或三数取中法来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Quick Sort)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由Tony Hoare在1960年提出。它采用了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策略来实现排序。

特点:

1.分治策略:快速排序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来解决,通过递归地将数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包含小于基准值的元素,另一部分包含大于基准值的元素。

2.平均效率高: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比其他O(n log n)算法更快,因为它的内部循环(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构上很有效地执行。

3.原地排序:快速排序是一种原地排序算法,它只需要一个很小的辅助栈来实现递归,因此空间复杂度为O(log n)。

4.不稳定排序:快速排序不是稳定的排序算法,即相等的元素可能会因为排序而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

常见用法:

1.大规模数据排序:快速排序因其高效的平均性能,常用于大规模数据集的排序。

2.内部排序:由于快速排序是原地排序算法,它特别适合用于内部排序,即数据存储在内存中时的排序。

3.多线程环境:在多线程环境中,快速排序可以通过并行化分区操作来进一步提高性能。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编写一个函数,使用快速排序算法对整数数组进行排序。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 快速排序函数
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
    if (low < high) {
         int pi = partition(arr, low, high);
         quickSort(arr, low, pi - 1);
         quickSort(arr, pi + 1, high);
       }
}

// 分区函数
int partition(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
    int pivot = arr[high];
    int i = (low - 1);
    for (int j = low; j <= high - 1; j++) {
         if (arr[j] < pivot) {
               i++;
               int temp = arr[i];
               arr[i] = arr[j];
               arr[j] = temp;
           }
       }
     int temp = arr[i + 1];
     arr[i + 1] = arr[high];
     arr[high] = temp;
     return (i + 1);
}

// 打印数组
void printArray(int arr[], int size) {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printf("%d ", arr[i]);
       }
     printf("\n");
}

int main() {
     int arr[] = {10, 7, 8, 9, 1, 5};
     int n = sizeof(arr)/sizeof(arr[0]);
     printf("Original array: \n");
     printArray(arr, n);

     quickSort(arr, 0, n-1);

     printf("Sorted array: \n");
     printArray(arr, n);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快速排序函数quickSort函数是一个递归函数,它接受一个整数数组和数组的起始及结束索引作为参数。它首先选择一个“基准”元素,然后重新排列数组元素,使得所有比基准小的元素都移动到基准前面,所有比基准大的元素都移动到基准后面。这个过程称为分区(partition)。

2.分区函数partition函数负责将数组分为两部分,并返回基准元素的新位置。

3.打印数组printArray函数用于打印数组的内容。

4.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整数数组arr,打印原始数组,调用quickSort函数对数组进行排序,然后再次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快速排序算法对整数数组进行排序。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快速排序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其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但在最坏情况下(如数组已经排序或逆序)时间复杂度会退化到O(n^2)。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采用随机化快速排序或三数取中法来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Merge Sort)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它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策略来实现排序。归并排序由约翰·冯·诺伊曼在1945年提出。

特点:

1.分治策略:归并排序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来解决,通过递归地将数组分为两部分,分别对这两部分进行排序,然后将排序好的两部分合并起来。

2.稳定排序:归并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即相等的元素在排序后不会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

3.时间复杂度: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在最坏、平均和最好情况下都是如此。

4.空间复杂度:归并排序需要额外的O(n)空间来存储临时数组,用于合并过程。

常见用法:

1.大规模数据排序:归并排序因其稳定的性能和良好的时间复杂度,常用于大规模数据集的排序。

2.外部排序:由于归并排序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它特别适合于外部排序,即数据存储在磁盘等外部存储设备上时的排序。

3.多线程环境:在多线程环境中,归并排序可以通过并行化合并操作来进一步提高性能。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编写一个函数,使用归并排序算法对整数数组进行排序。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 归并排序函数
void mergeSort(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
    if (left < right) {
         int middle = left + (right - left) / 2;
         mergeSort(arr, left, middle);
         mergeSort(arr, middle + 1, right);
         merge(arr, left, middle, right);
      }
}

// 合并函数
void merge(int arr[], int left, int middle, int right) {
    int n1 = middle - left + 1;
    int n2 = right - middle;
    int L[n1], R[n2];
    for (int i = 0; i < n1; i++)
          L[i] = arr[left + i];
    for (int j = 0; j < n2; j++)
          R[j] = arr[middle + 1 + j];
    int i = 0, j = 0, k = left;
    while (i < n1 && j < n2) {
          if (L[i] <= R[j]) {
               arr[k] = L[i];
               i++;
          } else {
               arr[k] = R[j];
               j++;
          }
          k++;
     }
    while (i < n1) {
          arr[k] = L[i];
          i++;
          k++;
     }
    while (j < n2) {
          arr[k] = R[j];
          j++;
          k++;
     }
}

// 打印数组
void printArray(int arr[], int size) {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printf("%d ", arr[i]);
      }
     printf("\n");
}

int main() {
     int arr[] = {12, 11, 13, 5, 6, 7};
     int n = sizeof(arr)/sizeof(arr[0]);
     printf("Original array: \n");
     printArray(arr, n);
     mergeSort(arr, 0, n-1);
     printf("Sorted array: \n");
     printArray(arr, n);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归并排序函数mergeSort函数是一个递归函数,它接受一个整数数组和数组的起始及结束索引作为参数。它首先将数组分为两半,递归地对这两半进行排序,然后使用合并函数将排序好的两半合并起来。

2.合并函数merge函数负责将两个已排序的子数组合并为一个有序数组。它通过创建两个临时数组来存储子数组的元素,然后按顺序将它们复制回原数组。

3.打印数组printArray函数用于打印数组的内容。

4.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整数数组arr,打印原始数组,调用mergeSort函数对数组进行排序,然后再次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归并排序算法对整数数组进行排序。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归并排序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归并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其时间复杂度为O(n log n),在实际应用中,它特别适合于外部排序和需要稳定排序的场景。

桶排序

桶排序(Bucket Sort)是一种非比较型排序算法,它将数组分到有限数量的桶里,每个桶再分别排序(可以使用其他排序算法或以递归方式继续使用桶排序进行排序)。桶排序是鸽巢原理(抽屉原理)的一种应用,其基本思想是将数组分到有限数量的桶里,每个桶再分别排序。

特点:

1.非比较型排序:桶排序不直接比较元素的大小,而是通过将元素分配到不同的桶中来间接排序。

2.平均时间复杂度:桶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 + k),其中n是数组的大小,k是桶的数量。在最坏的情况下,如果所有元素都分配到同一个桶中,时间复杂度会退化到O(n^2)。

3.空间复杂度:桶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O(n + k),需要额外的桶空间来存储元素。

4.稳定性:桶排序是稳定的排序算法,即相等的元素在排序后不会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

常见用法:

1.外部排序:由于桶排序可以处理大量数据,它常用于外部排序,即数据存储在磁盘等外部存储设备上时的排序。

2.分布式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桶排序可以用来对分布在不同节点上的数据进行排序。

3.大数据处理:桶排序适合于处理大数据集,尤其是在数据分布相对均匀的情况下。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编写一个函数,使用桶排序算法对整数数组进行排序。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 创建桶
int** createBuckets(int min, int max, int bucketCount) {
    int range = max - min + 1;
    int bucketSize = range / bucketCount;
    int** buckets = (int**)malloc(bucketCount * sizeof(int*));
    for (int i = 0; i < bucketCount; i++) {
         buckets[i] = (int*)malloc(bucketSize * sizeof(int));
         memset(buckets[i], 0, bucketSize * sizeof(int));
     }
    return buckets;
}

// 向桶中插入元素
void insertIntoBuckets(int** buckets, int bucketCount, int min, int max, int value) {
    int index = (value - min) / ((max - min) / bucketCount);
    buckets[index][0]++; // 增加计数
    buckets[index][buckets[index][0]] = value; // 插入元素
}

// 桶排序
void bucketSort(int arr[], int n, int bucketCount) {
    int min = arr[0];
    int max = arr[0];
    for (int i = 1; i < n; i++) {
         if (arr[i] < min) min = arr[i];
         if (arr[i] > max) max = arr[i];
     }
    int** buckets = createBuckets(min, max, bucketCount);
    for (int i = 0; i < n; i++) {
         insertIntoBuckets(buckets, bucketCount, min, max, arr[i]);
     }
    int index = 0;
    for (int i = 0; i < bucketCount; i++) {
         for (int j = 1; j <= buckets[i][0]; j++) {
              arr[index++] = buckets[i][j];
          }
     }
    for (int i = 0; i < bucketCount; i++) {
         free(buckets[i]);
     }
    free(buckets);
}

// 打印数组
void printArray(int arr[], int size) {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printf("%d ", arr[i]);
     }
    printf("\n");
}

int main() {
    int arr[] = {4, 2, 2, 8, 3, 3, 1};
    int n = sizeof(arr)/sizeof(arr[0]);
    printf("Original array: \n");
    printArray(arr, n);
    bucketSort(arr, n, 5);
    printf("Sorted array: \n");
    printArray(arr, n);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创建桶createBuckets函数创建一个二维数组作为桶,每个桶的大小由输入的最小值、最大值和桶的数量决定。

2.插入元素到桶insertIntoBuckets函数将数组中的每个元素插入到对应的桶中,并更新桶的计数。

3.桶排序bucketSort函数首先找到数组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然后创建桶并将元素插入到桶中。最后,它将桶中的元素按顺序复制回原数组。

4.打印数组printArray函数用于打印数组的内容。

5.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整数数组arr,打印原始数组,调用bucketSort函数对数组进行排序,然后再次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桶排序算法对整数数组进行排序。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桶排序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桶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其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 + k),在实际应用中,它特别适合于外部排序和需要稳定排序的场景。

基尔排序

基尔排序(Shell Sort)是一种排序算法,它是插入排序的一种改进版本。它的特点是通过将原始列表分割成多个子列表,然后分别对这些子列表进行插入排序,最终得到一个有序列表。基尔排序的主要思想是先将相距较远的元素进行局部排序,使得整个列表趋于有序,然后逐步缩小间隔直到变成1,最后进行一次完整的插入排序。

特点:

1. 比起简单的插入排序,基尔排序的性能更好,尤其是对于大型列表。
2. 可以根据不同的间隔序列来调整性能。
3. 对于小规模的数据集,基尔排序可以快速地完成排序。

常见用法:

常见的用法包括在需要对大型数据集进行排序时使用,因为它相对于其他排序算法,比如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有更好的性能。
 

经典C语言例题:

#include <stdio.h>

void shellSort(int arr[], int n) {
    for (int gap = n / 2; gap > 0; gap /= 2) {
        for (int i = gap; i < n; i++) {
            int temp = arr[i];
            int j;
            for (j = i; j >= gap && arr[j - gap] > temp; j -= gap) {
                arr[j] = arr[j - gap];
            }
            arr[j] = temp;
        }
    }
}

int main() {
    int arr[] = {12, 34, 54, 2, 3};
    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shellSort(arr, n);

    printf("Sorted array: \n");
    for (int i = 0; i < n; i++) {
        printf("%d ", arr[i]);
    }
    printf("\n");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 `shellSort` 函数实现了基尔排序算法,其中 `gap` 表示间隔,初始时为数组长度的一半,逐步减小直到为1。
2:内部有三重循环,最外层是根据间隔进行分组,中间的循环是插入排序的核心部分,将分组内的元素进行插入排序。

打表

打表(Tabulation)是一种编程技术,它涉及到预先计算并存储可能的结果,以便在需要时快速查找。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解决动态规划问题,其中问题的子问题解决方案被存储在一个表格(通常是数组或哈希表)中,以便后续可以直接访问,而不需要重新计算。

特点:

1.预计算:打表涉及预先计算所有可能的子问题解决方案,并存储在表格中。

2.空间换时间:通过牺牲额外的存储空间来减少计算时间,提高算法效率。

3.避免重复计算:打表可以避免重复计算相同的子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计算。

4.适用于动态规划:打表是动态规划中常用的技术,用于解决具有重叠子问题和最优子结构的问题。

常见用法:

1.动态规划:在动态规划中,打表用于存储中间结果,以避免重复计算。

2.记忆化搜索:在递归算法中,打表可以用来存储已经计算过的子问题结果,避免重复计算。

3.查找表:在某些算法中,打表用于创建一个查找表,以快速查找预先计算的结果。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使用打表技术解决斐波那契数列问题。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 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
int fibonacci(int n) {
    int table[n+1]; // 创建一个大小为n+1的数组来存储斐波那契数列的值
    table[0] = 0; // 第0项是0
    table[1] = 1; // 第1项是1
    for (int i = 2; i <= n; i++) {
         table[i] = table[i-1] + table[i-2]; // 动态规划,计算第i项的值
      }
    return table[n]; // 返回第n项的值
}

int main() {
    int n = 10; // 指定斐波那契数列的项数
    printf("Fibonacci number at position %d is %d\n", n, fibonacci(n));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创建表格:在fibonacci函数中,创建一个大小为n+1的数组table,用于存储斐波那契数列的值。

2.初始化基础情况:将table[0]table[1]分别初始化为0和1,这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前两项。

3.动态规划计算:使用一个循环从i=2开始,到i=n结束,计算table[i]的值。每个table[i]的值是前两个数的和,即table[i] = table[i-1] + table[i-2]

4.返回结果:函数最后返回table[n]的值,即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使用打表技术来解决斐波那契数列问题。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打表技术在动态规划问题中的应用。打表技术通过存储中间结果,避免了重复计算,提高了算法的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打表可以用于解决各种具有重叠子问题和最优子结构的问题。

枚举

枚举(Enumeration)是一种数据类型,它允许程序员定义一组命名的整数常量。在C语言中,枚举类型用于创建一个用户定义的类型,其中的值是预先定义的一系列整数值。

特点:

1.自定义类型:枚举是一种用户自定义的数据类型,它提供了一种方式来定义一组命名的整数常量。

2.类型安全:枚举类型提高了代码的类型安全性,因为它限制变量只能取预定义的值。

3.可读性:枚举使得代码更加可读,因为它使用有意义的名称来代替数字。

4.易于维护:如果需要更改值,只需在枚举定义中修改,而不需要查找和替换代码中所有的数字。

常见用法:

1.状态机:枚举常用于表示有限状态机的状态。

2.配置选项:枚举可以用来表示配置选项,如错误代码、消息类型等。

3.标志:枚举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标志,这些标志可以组合使用。

4.替代魔法数字:枚举常用于替代硬编码的“魔法数字”,使代码更易于理解和维护。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使用枚举定义一周中的每一天,并打印出给定日期是周几。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 定义枚举类型
enum Day {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Sunday
};

// 打印给定日期是周几
void printDayOfWeek(int day) {
    switch (day) {
         case Monday:
               printf("Monday\n");
               break;
          case Tuesday:
               printf("Tuesday\n");
               break;
          case Wednesday:
               printf("Wednesday\n");
               break;
          case Thursday:
               printf("Thursday\n");
               break;
          case Friday:
               printf("Friday\n");
               break;
          case Saturday:
               printf("Saturday\n");
               break;
          case Sunday:
               printf("Sunday\n");
               break;
          default:
               printf("Invalid day\n");
               break;
     }
}

int main() {
    int day = 3; // 假设今天是周三
    printf("Today is %s\n", "Wednesday"); // 打印出今天是周三
    printDayOfWeek(day); // 打印出给定日期是周几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定义枚举类型:在代码中定义了一个名为Day的枚举类型,它包含了七种可能的值,分别代表一周中的每一天。

2.打印周几printDayOfWeek函数接受一个整数参数day,表示给定的日期。使用switch语句来判断并打印出对应的周几。

3.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整数变量day,并将其初始化为3,表示今天是周三。然后调用printDayOfWeek函数打印出今天是周三,并传入day的值来打印出给定日期是周几。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枚举类型来定义一组命名的整数常量,并使用这些常量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枚举类型在实际编程中的应用。

倍增

倍增是一种在计算机科学中常用的技巧,特别是在算法设计和数据结构中。它涉及到将某个值或数据结构的大小按照一定的倍数进行增加,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或优化算法性能。

特点:

1.效率提升:倍增可以减少重复计算的次数,提高算法的效率。

2.减少复杂度:通过倍增,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问题,而不是指数时间。

3.空间优化:在某些情况下,倍增可以减少空间的使用,因为它允许在不增加额外空间的情况下处理更大的数据集。

4.易于实现:倍增算法通常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和实现。

常见用法:

1.动态规划:在动态规划中,倍增可以用来计算子问题的解,然后通过组合这些解来得到原问题的解。

2.快速幂:在计算大数的幂时,倍增可以用来减少乘法的次数,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3.二进制表示:在处理与二进制相关的算法问题时,倍增可以用来快速计算二进制表示中的特定位。

4.数据结构优化:在某些数据结构中,如线段树或树状数组,倍增可以用来快速访问和更新数据。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使用倍增技术计算一个数的幂。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 计算a的n次幂,使用倍增技术
int power(int a, int n) {
    int result = 1;
    while (n > 0) {
         if (n % 2 == 1) {
               result *= a;
          }
          a *= a;
          n /= 2;
     }
     return result;
}

int main() {
    int base = 2;
    int exponent = 10;
    printf("%d 的 %d 次幂是 %d\n", base, exponent, power(base, exponent));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计算幂power函数接受两个整数参数an,并计算an次幂。

2.倍增计算:函数内部使用一个循环,循环的次数由n的二进制表示中的位数决定。在每次循环中,如果n的当前最低位是1,则将结果乘以a。然后将a自乘(即a = a * a),并将n除以2(即n = n / 2),这样可以快速计算出a的幂。

3.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底数base和指数exponent,然后调用power函数计算baseexponent次幂,并打印结果。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倍增技术来计算一个数的幂。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倍增技术在算法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使用二进制表示来优化计算过程。倍增技术在处理幂运算时非常有效,因为它可以将指数时间复杂度降低到对数时间复杂度。

离散化

离散化(Discretization)是一种将连续的值域映射到一个有限的、通常是较小的整数集合上的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中,特别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离散化可以减少内存的使用,提高算法的效率,同时保持数据的相对大小关系。

特点:

1.内存优化:离散化可以将连续的值域映射到一个较小的整数集合上,从而减少存储这些值所需的内存。

2.效率提升:离散化后的数据可以更高效地进行排序、搜索和计算,因为整数操作通常比浮点数操作更快。

3.保持相对大小关系:离散化保持了原始数据的相对大小关系,即如果原始数据中a < b,那么在离散化后的数据中discretized(a) < discretized(b)

4.适用于范围查询:离散化特别适用于需要进行范围查询的问题,如区间求和、区间更新等。

常见用法:

1.数据处理:在处理大量数据时,离散化可以减少内存的使用,提高算法的效率。

2.排序和搜索:离散化后的数据可以更高效地进行排序和搜索。

3.区间查询:在需要进行区间查询的问题中,如区间求和、区间更新等,离散化可以将连续的值域映射到一个较小的整数集合上,从而提高查询效率。

4.机器学习:在机器学习中,离散化可以用于将连续的特征值映射到有限的类别中,以便于模型的训练和预测。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使用离散化技术处理一个包含大量浮点数的数组,并计算数组中所有数的和。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 离散化函数
int* discretize(float arr[], int n) {
    int* sorted = (int*)malloc(n * sizeof(int));
    for (int i = 0; i < n; ++i) {
         sorted[i] = (int)arr[i];
     }
    // 对数组进行排序
    qsort(sorted, n, sizeof(int), compare);
    // 离散化
    int* disc = (int*)malloc(n * sizeof(int));
    disc[0] = sorted[0];
    for (int i = 1; i < n; ++i) {
         if (sorted[i] != sorted[i - 1]) {
              disc[i] = sorted[i];
          } else {
              disc[i] = disc[i - 1];
          }
     }
    return disc;
}

// 比较函数,用于qsort
int compare(const void* a, const void* b) {
    return (*(int*)a - *(int*)b);
}

// 计算离散化后数组的和
int sum(int arr[], int n) {
    int sum = 0;
    for (int i = 0; i < n; ++i) {
         sum += arr[i];
     }
    return sum;
}

int main() {
    float arr[] = {1.5, 3.2, 2.8, 3.5, 4.9};
    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int* disc = discretize(arr, n);
    int sum_disc = sum(disc, n);
    printf("Sum of discretized array: %d\n", sum_disc);
    free(disc);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离散化函数discretize函数接受一个浮点数数组和数组的大小作为参数,首先将浮点数转换为整数,然后对这些整数进行排序,并使用排序后的数组来创建离散化后的数组。

2.排序函数qsort函数用于对整数数组进行排序,compare函数作为比较函数,用于指定排序的顺序。

3.计算和函数sum函数接受一个整数数组和数组的大小作为参数,计算并返回数组中所有数的和。

4.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浮点数数组arr,调用discretize函数对数组进行离散化,然后调用sum函数计算离散化后数组的和,并打印结果。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离散化技术来处理一个包含大量浮点数的数组,并计算数组中所有数的和。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离散化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使用离散化来提高算法的效率和内存使用。

前缀和

前缀和(Prefix Sum)是一种在数组中预先计算部分和的技术,它用于快速计算数组中任意子数组的和。前缀和数组的每个元素是原数组从开始到该元素位置的所有元素的和。

特点:

1.快速求和:通过前缀和数组,可以快速计算任意子数组的和,而不需要遍历子数组。

2.空间换时间:前缀和数组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部分和,但可以显著提高求和操作的效率。

3.易于实现:前缀和的计算和使用相对简单,易于在各种算法中实现。

4.适用范围广:前缀和可以用于各种需要频繁求和的场景,如区间求和、差分数组等。

常见用法:

1.区间求和:在处理需要频繁查询子数组和的问题时,前缀和可以用来快速计算任意子数组的和。

2.差分数组:差分数组是一种基于前缀和的技术,用于高效地更新和查询数组的区间。

3.数据统计:在统计数据时,前缀和可以用来快速计算累积统计数据,如累计收入、累计销量等。

4.算法优化:前缀和可以用于优化各种算法,如动态规划、线段树等。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使用前缀和技术计算一个数组中所有子数组的和。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 计算前缀和数组
void prefixSum(int arr[], int n, int prefixSum[]) {
    prefixSum[0] = arr[0];
    for (int i = 1; i < n; ++i) {
         prefixSum[i] = prefixSum[i - 1] + arr[i];
      }
}

// 计算子数组的和
int sum(int prefixSum[], int start, int end) {
    if (start == 0) {
         return prefixSum[end];
      } else {
         return prefixSum[end] - prefixSum[start - 1];
      }
}

int main() {
    int arr[] = {1, 2, 3, 4, 5};
    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int prefixSum[n];
    prefixSum(arr, n, prefixSum);
    printf("Sum of subarray from index 1 to 3 is: %d\n", sum(prefixSum, 1, 3));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计算前缀和数组prefixSum函数接受一个整数数组和数组的大小作为参数,计算并存储前缀和数组。前缀和数组的每个元素是原数组从开始到该元素位置的所有元素的和。

2.计算子数组的和sum函数接受前缀和数组和子数组的起始和结束索引作为参数,计算并返回子数组的和。如果起始索引为0,则直接返回前缀和数组的结束索引对应的值;否则,返回结束索引对应的值减去起始索引减1对应的值。

3.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整数数组arr,调用prefixSum函数计算前缀和数组,然后调用sum函数计算子数组的和,并打印结果。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前缀和技术来计算一个数组中所有子数组的和。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前缀和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使用前缀和来提高求和操作的效率。

差分

差分是一种在数组中记录相邻元素之间差异的技术,它通常用于跟踪数组中连续元素的变化。差分数组的每个元素是原数组对应位置的元素与其前一个元素的差。

特点:

1.空间效率:差分数组通常比原数组小,因为它只存储相邻元素之间的差异。

2.更新效率:对原数组的单个元素进行更新时,只需要修改差分数组中的一个或两个元素。

3.求和效率:通过差分数组可以快速计算原数组的前缀和,从而快速求出任意子数组的和。

4.适用场景:差分数组适用于需要频繁进行区间更新和区间求和的场景。

常见用法:

1.区间更新:在需要对数组的某个区间进行批量更新的场景中,差分数组可以高效地实现这一操作。

2.区间求和:在需要频繁查询数组中某个区间的和的场景中,差分数组可以快速计算出结果。

3.数据压缩:差分数组可以作为一种数据压缩技术,减少存储空间的使用。

4.算法优化:差分数组可以用于优化各种算法,如动态规划、线段树等。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使用差分数组技术处理一个数组,并实现区间更新和区间求和操作。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 创建差分数组
void createDiffArray(int arr[], int n, int diff[], int start, int end, int value) {
    diff[start] += value;
    if (end + 1 < n) {
         diff[end + 1] -= value;
      }
}

// 根据差分数组计算原数组的和
void calculateSum(int arr[], int n, int diff[], int start, int end) {
    int sum = 0;
    for (int i = start; i <= end; ++i) {
         sum += arr[i];
         if (i < n - 1) {
              sum += diff[i + 1];
           }
      }
    printf("Sum of subarray from index %d to %d is: %d\n", start, end, sum);
}

int main() {
    int arr[] = {1, 2, 3, 4, 5};
    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int diff[n];
    createDiffArray(arr, n, diff, 1, 3, 2); // 更新区间 [1, 3] 的值为 2
    calculateSum(arr, n, diff, 1, 3); // 计算区间 [1, 3] 的和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创建差分数组createDiffArray函数接受原数组、数组的大小、差分数组、更新区间的起始和结束索引以及更新值作为参数。函数在差分数组中记录了更新区间内每个元素的变化量。

2.计算原数组的和calculateSum函数接受原数组、数组的大小、差分数组和求和区间的起始和结束索引作为参数。函数根据差分数组计算出原数组中指定区间的和。

3.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整数数组arr,调用createDiffArray函数更新数组的某个区间,然后调用calculateSum函数计算更新后的区间的和,并打印结果。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差分数组技术来处理一个数组,并实现区间更新和区间求和操作。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差分数组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使用差分数组来提高更新和求和操作的效率。

尺取

尺取法(Two Pointers Technique)是一种在数组或字符串中处理子数组或子字符串问题的技巧。它通常涉及使用两个指针(或索引),一个指向子数组的开始,另一个指向子数组的结束。这两个指针可以向右移动,以扩大或缩小子数组的范围,从而解决各种问题,如寻找满足特定条件的子数组、子字符串等。

特点:

1.效率高:尺取法通过移动指针来调整子数组的范围,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计算,提高了算法的效率。

2.空间复杂度低:尺取法通常不需要额外的数据结构,因此空间复杂度较低。

3.适用范围广:尺取法适用于需要在数组或字符串中寻找满足特定条件的连续子序列的问题。

4.易于实现:尺取法的逻辑通常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和实现。

常见用法:

1.子数组和子字符串问题:在需要寻找满足特定条件的子数组或子字符串的问题中,尺取法可以用来高效地解决问题。

2.滑动窗口:在处理滑动窗口问题时,尺取法可以用来动态地调整窗口的大小,以满足特定的条件。

3.双指针技巧:在需要同时考虑数组的两端或两端元素的问题中,尺取法可以用来简化问题的解决过程。

4.数组排序:在需要对数组进行排序的问题中,尺取法可以用来找到满足特定条件的元素对。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使用尺取法找到数组中和为特定值的最长子数组。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 寻找和为特定值的最长子数组
int findMaxLength(int arr[], int n, int sum) {
    int maxLength = 0;
    int currentSum = 0;
    int start = 0;
    for (int end = 0; end < n; ++end) {
         currentSum += arr[end];
          while (currentSum > sum && start <= end) {
               currentSum -= arr[start];
               start++;
          }
          if (currentSum == sum) {
               maxLength = (end - start + 1) > maxLength ? (end - start + 1) : maxLength;
          }
      }
    return maxLength;
}

int main() {
    int arr[] = {1, 2, 3, 4, 5};
    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int sum = 9;
    int maxLength = findMaxLength(arr, n, sum);
    printf("Length of the longest subarray with sum %d is: %d\n", sum, maxLength);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寻找最长子数组findMaxLength函数接受一个整数数组、数组的大小和目标和作为参数。函数使用两个指针startend来表示子数组的开始和结束。函数通过移动end指针来扩大子数组的范围,并通过移动start指针来缩小子数组的范围,以寻找和为特定值的最长子数组。

2.更新最长子数组长度:当找到和为特定值的子数组时,函数更新最长子数组的长度。

3.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整数数组arr,调用findMaxLength函数寻找和为特定值的最长子数组,并打印结果。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尺取法来寻找数组中和为特定值的最长子数组。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尺取法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使用尺取法来提高寻找子数组的效率。

分治

分治(Divide and Conquer)是一种算法设计范式,它将一个难以直接解决的大问题分解成一些规模较小的相同问题,这些小问题相互独立且与原问题形式相同。分治算法递归地解决这些小问题,然后将它们的解合并起来,以解决原问题。

特点:

1.递归:分治算法通常使用递归来分解问题和合并解。

2.分解问题: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小问题相互独立,可以并行处理。

3.解决子问题:递归地解决每个小问题。

4.合并解:将小问题的解合并成原问题的解。

5.效率:分治算法通常可以将问题的规模减半,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

常见用法:

1.排序算法: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都是使用分治策略的经典例子。

2.查找算法:二分查找算法利用分治策略在有序数组中查找特定元素。

3.计算问题:如大整数乘法、傅里叶变换等,都可以通过分治算法来解决。

4.图形处理: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分治算法用于解决一些图形分割和渲染问题。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使用分治算法计算两个大整数的乘积。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 分治算法计算两个大整数的乘积
void multiply(char* num1, int len1, char* num2, int len2, char* result) {
    // 分解问题:将大整数乘法分解为小整数乘法
    if (len1 == 1 || len2 == 1) {
         int a = num1[0] - '0';
         int b = num2[0] - '0';
         result[0] = (a * b + '0');
         result[1] = '\0';
         return;
     }
     // 分治:递归计算两个整数的乘积
     int mid = (len1 + len2 + 1) / 2;
     char* left1 = (char*)malloc(mid * sizeof(char));
     char* right1 = (char*)malloc((len1 - mid + 1) * sizeof(char));
     char* left2 = (char*)malloc(mid * sizeof(char));
     char* right2 = (char*)malloc((len2 - mid + 1) * sizeof(char));
     for (int i = 0; i < mid; i++) {
          left1[i] = num1[i];
          left2[i] = num2[i];
     }
     for (int i = mid; i < len1; i++) {
          right1[i - mid] = num1[i];
     }
     for (int i = mid; i < len2; i++) {
          right2[i - mid] = num2[i];
     }
     // 递归计算
     multiply(left1, mid, left2, mid, result);
     multiply(right1, len1 - mid, right2, len2 - mid, result + mid);
     // 合并解
     int carry = 0;
     for (int i = 0; i < len1 + len2; i++) {
          int prod = (result[i] - '0') + (left1[i] - '0') + (right1[i] - '0') + carry;
          result[i] = (prod % 10) + '0';
          carry = prod / 10;
     }
     // 处理进位
     if (carry > 0) {
          result[len1 + len2] = carry + '0';
     } else {
          result[len1 + len2] = '\0';
     }
     // 释放内存
     free(left1);
     free(right1);
     free(left2);
     free(right2);
}

int main() {
    char num1[] = "123456789";
    char num2[] = "987654321";
    int len1 = strlen(num1);
    int len2 = strlen(num2);
    char result[len1 + len2 + 1];
    multiply(num1, len1, num2, len2, result);
    printf("Product of %s and %s is %s\n", num1, num2, result);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分解问题multiply函数首先检查两个整数的长度,如果长度为1,则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乘积并返回结果。

2.递归计算:如果长度大于1,则将两个整数分成两半,递归地计算每半的乘积。

3.合并解:将两个半部分的乘积合并起来,处理进位,并将结果存储在result数组中。

4.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两个大整数字符串num1num2,调用multiply函数计算它们的乘积,并打印结果。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分治算法来计算两个大整数的乘积。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治算法在解决大整数乘法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使用分治策略来提高算法的效率。分治算法通过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使得问题更容易解决,并且可以并行处理这些子问题,从而提高算法的效率。

贪心

贪心算法(Greedy Algorithm)是一种在每一步选择中都采取当前状态下最好或最优(即最有利)的选择,从而希望导致结果是全局最好或最优的算法。贪心算法不从整体最优解来考虑,它所做的选择只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局部最优解。

特点:

1.局部最优:贪心算法在每一步选择中都采取当前状态下最好或最优的选择。

2.简单高效:贪心算法通常实现简单,执行效率高。

3.不保证全局最优:贪心算法不能保证得到全局最优解,它只能保证得到局部最优解。

4.适用范围:贪心算法适用于问题可以分解为相互独立的子问题,并且子问题的最优解可以组合成全局最优解的情况。

常见用法:

1.最小生成树:如普里姆算法(Prim's Algorithm)和克鲁斯卡尔算法(Kruskal's Algorithm)。

2.单源最短路径:如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s Algorithm)。

3.活动选择问题:选择一组活动,使得没有两个活动在时间上重叠。

4.霍夫曼编码:一种用于数据压缩的编码方法。

5.调度问题:如作业调度、设备调度等。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使用贪心算法解决活动选择问题。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 活动选择问题的贪心算法
int maxActivities(int start[], int end[], int n) {
    int i, j, k = 0;
    printf("活动选择:\n");
    for (i = 0; i < n; i++) {
         for (j = i + 1; j < n; j++) {
              if (start[j] >= end[i]) {
                   printf("第 %d 个活动和第 %d 个活动可以同时进行。\n", i + 1, j + 1);
                   k++;
               }
          }
      }
    return k;
}

int main() {
    int start[] = {1, 3, 0, 5, 3, 5, 6, 8, 8, 2, 12};
    int end[] = {4, 5, 6, 7, 9, 9, 10, 11, 13, 14, 14};
    int n = sizeof(start) / sizeof(start[0]);
    int max_activities = maxActivities(start, end, n);
    printf("最多可以同时进行 %d 个活动。\n", max_activities);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活动选择问题maxActivities函数接受两个数组startend,分别表示每个活动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以及活动的数量n。函数的目的是找出最多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数量。

2.贪心选择:函数首先打印出所有活动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然后通过两层循环比较活动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找出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对。

3.局部最优解:对于每一对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函数打印出它们的编号,并将计数器k加1。

4.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活动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数组,以及活动的数量。调用maxActivities函数计算最多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数量,并打印结果。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贪心算法来解决活动选择问题。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贪心算法在解决某些类型的问题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贪心算法通过局部最优的选择来尝试达到全局最优解,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无法得到全局最优解。因此,在使用贪心算法时,需要仔细分析问题是否适合使用贪心策略。

二分

二分查找(Binary Search)是一种在有序数组中查找特定元素的搜索算法。它通过将数组分为两半,然后根据目标值与中间元素的比较结果来决定下一步搜索的区间,以此来减少搜索的范围,直到找到目标值或确定目标值不存在于数组中。

特点:

1.有序数组:二分查找要求输入的数组是有序的,这样才能通过比较中间元素来排除一半的搜索空间。

2.效率高:二分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 n),在最坏情况下也能保持较高的效率。

3.空间复杂度低:二分查找只需要常数级别的额外空间,因此空间复杂度为O(1)。

4.适用范围:二分查找适用于静态数据集,即数据不会频繁变动,因为每次变动都需要重新排序。

常见用法:

1.有序数组查找:在有序数组中查找特定元素。

2.查找第一个/最后一个等于给定值的元素:通过修改二分查找算法,可以在有序数组中查找第一个或最后一个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3.查找第一个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给定值的元素:通过修改二分查找算法,可以在有序数组中查找第一个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4.查找旋转排序数组中的元素:在部分有序的数组中查找元素。

经典C语言例题:

题目: 使用二分查找算法在有序数组中查找特定元素。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 二分查找算法
int binarySearch(int arr[], int l, int r, int x) {
    if (r >= l) {
         int mid = l + (r - l) / 2;
         if (arr[mid] == x) {
               return mid;
          }
          if (arr[mid] > x) {
               return binarySearch(arr, l, mid - 1, x);
          }
          return binarySearch(arr, mid + 1, r, x);
      }
      return -1;
}

int main() {
    int arr[] = {2, 3, 4, 10, 40};
    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int x = 10;
    int result = binarySearch(arr, 0, n - 1, x);
    (result == -1) ? printf("Element is not present in array\n")
                   : printf("Element is present at index %d\n", result);
    return 0;
}

例题分析:

1.二分查找算法binarySearch函数接受一个有序数组arr、左边界l、右边界r和要查找的元素x作为参数。函数首先检查左边界是否小于或等于右边界,如果是,则计算中间元素的索引mid

2.比较和递归:函数比较中间元素arr[mid]与目标值x。如果arr[mid]等于x,则返回mid作为结果。如果arr[mid]大于x,则在左半部分递归地调用binarySearch;如果小于x,则在右半部分递归地调用binarySearch

3.主函数:在main函数中,定义了一个有序数组arr和要查找的元素x。调用binarySearch函数在数组中查找元素x,并打印结果。

这个例题展示了如何在C语言中使用二分查找算法在有序数组中查找特定元素。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二分查找算法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二分查找算法通过减少搜索空间来提高查找效率,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查找算法。

相关推荐

  1. 竞赛知识总结()基础算法

    2024-04-02 03:18:02       35 阅读
  2. 竞赛知识总结(七)图论

    2024-04-02 03:18:02       36 阅读
  3. 竞赛知识总结(五)动态规划

    2024-04-02 03:18:02       40 阅读
  4. 竞赛知识总结(四)高级数据结构

    2024-04-02 03:18:02       39 阅读

最近更新

  1. docker php8.1+nginx base 镜像 dockerfile 配置

    2024-04-02 03:18:02       94 阅读
  2. Could not load dynamic library ‘cudart64_100.dll‘

    2024-04-02 03:18:02       100 阅读
  3. 在Django里面运行非项目文件

    2024-04-02 03:18:02       82 阅读
  4. Python语言-面向对象

    2024-04-02 03:18:02       91 阅读

热门阅读

  1. vue3中computed详解

    2024-04-02 03:18:02       42 阅读
  2. vue——computed和methods的区别

    2024-04-02 03:18:02       30 阅读
  3. Vue 使用 array.flatMap()例子

    2024-04-02 03:18:02       33 阅读
  4. 远程过程调用-buttonrpc源码解析6-函数调用

    2024-04-02 03:18:02       37 阅读
  5. vue Props

    2024-04-02 03:18:02       32 阅读
  6. 【题解 | 01背包】分割等和子集

    2024-04-02 03:18:02       38 阅读
  7. nginx怎么配置https访问

    2024-04-02 03:18:02       31 阅读
  8. [lesson01]学习C++的意义

    2024-04-02 03:18:02       35 阅读
  9. Pytorch实用教程: torch.tensor()的用法

    2024-04-02 03:18:02       35 阅读
  10. js的date对象有什么用

    2024-04-02 03:18:02       35 阅读
  11. 【开发总结】electron浏览器打开踩坑

    2024-04-02 03:18:02       33 阅读
  12. Spring 事物原理及工作原理

    2024-04-02 03:18:02       3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