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文摄影的一点想法

今天突然想起,我已经有大概超过3年,没有搞天文摄影了。家里面的几台天文望远镜已经吃灰3年了。

以前搞航空的时候,单位有个大院子,光害较低无遮挡且方便,天然适合天文观测,所以我晚上加班累了的时候就把我的天文望远镜架到大院子里拍拍月亮、拍拍行星。

大概3年前因为工作上意外的变动去了航天行业,不再有那样的大院子的环境了,而且可支配的时间急剧缩短。曾经有大概一年的时间需要频繁地去怀柔的中科院力学所,一去就是一周,周末回家休息一两天。再后来,虽然不用去怀柔了,但是按照航天企业的老传统,周末默认要去单位工作一天,平时的晚上也经常忙到9、10点之后,回到家当然也是累成狗的状态,甚至瘫倒在沙发上就能直接一觉睡到天亮,没有什么精力再去折腾我的天文爱好啦。

不过,尽管没有时间去看星空拍星星,但是偶尔看到家里吃灰的望远镜,也会想起当年拍星星的幸福时光。

虽然我管这个叫做“幸福时光”,但是我敢说一般人如果你不是特别喜欢天文的话,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忍耐天文摄影的种种艰辛。

天文观测、天文摄影,实际上是非常枯燥耗时且艰苦的,除了考验一个人的动手能力之外,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咱们就先从环境说起吧,首先城市里绝大多数的阳台是不具备专业的天文观测环境的,我说的是北京这边哈,也许其它的有些城市不是这样。哪怕你能容忍城市里的光害,你会发现你非常需要一个无遮挡的露台,是没有遮挡的那种,很多洋气的小洋房带一个可以喝茶或者烧烤的小露台,但是很抱歉,你坐在那里喝喝茶也许很惬意,但是作为天文观测来说是不符合无遮挡的条件的。那么楼顶呢?我曾经为了在北京找一处方便的楼顶,找了很长时间,在北京几乎所有的楼顶你是不能随便上去的,可能因为怕有人在楼顶寻短见吧,去往楼顶的通道经常在实际上是无法自由通过的。更何况楼房的周围通常光害都很严重。不要告诉我可以去郊区,郊区确实可以的,但是我们选择居住环境通常是很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我还没有任性到为了我的天文爱好可以牺牲其他的很多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因素。

去野外呢,假设我们解决了那一大堆设备的运输问题,野外我们要忍受恶劣环境,夏天野外的蚊虫,冬天的刺骨严寒。当年即使在单位的大院子里,冬天长时间在那里操作我的望远镜真是把我冻得够呛,野外那可就更冷了。

你把天文望远镜架起来,不要以为就像你给电视机通上电源一样马上就能收看到电视图像。在野外光是把天文望远镜调教好,让它能够达到可以进行正式的观测的程度,经常可能是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熟手用的时间可能是我这个时间的一半,但是我手生,因为我操作望远镜的频率并不高,所有其实我是个妥妥的菜鸟。你把这一套望远镜架起来,如果是牛反之类的镜子,你时不时少不了调光轴,我经常用的是130毫米口径的折返式望远镜,它有一个好处是光轴几乎不用调。但是剩余的调教工作依然不少。寻星镜要调吧。水平要调吧。然后,上重锤,调平衡。这些都不算啥,接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调极轴。然后寻星,并且调焦、调目镜,电子目镜的话要耐心地调各种参数。寻星是非常依赖经验与技巧的环节。高精度的天文摄影还有导星这个环节,我还是初级水平,所以导星这个环节就省了。这一通操作下来,时间不知不觉两小时过去了。等到真正进入正式的观测的时候,距离你把望远镜架起来,可能已经是两三个小时过去了,这很正常。天文望远镜这东西,打个比方吧,就像钢琴,你拥有一台钢琴不等于这台钢琴能够自动流淌出美妙的音乐,你需要进行刻苦且专业的训练才能把学会弹钢琴,天文望远镜当然不需要你像学钢琴那样用去那么多的时间,但是也是需要经历很多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把它用起来,一般人不经过学习和实践直接去用天文望远镜的话只能看到黑乎乎一片啥也看不着。

但是,作为一名工程师,我时常在想,天文望远镜这种设备,有极大的改进空间。因为它实在是太不方便、太不自动化了。当然,有比较高级的那种,囊中羞涩买不起。迄今为止我在天文望远镜上面花的钱也就区区几万吧,不要以为这很多,也就是刚入门,再要花更多的钱呢,我就得考虑一下了,毕竟还有生活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的,花钱的地方多得是,不是说我不能花那个钱,真要狠狠心一跺脚也能花出去,但是生活的苟且也要兼顾呀。

其实天文装备的昂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东西太小众了,不走量,所以价格下不去。而且不光是贵,很多部件我都希望能进行一些改造。作为工程师我见过各种各样的设备,天文装备其实并不是太复杂。我不是机械专业的,很多东西没办法自己做,这一点大大限制了我对天文设备进行DIY的可能性。我大概最多也只能从电子系统和程序上下点功夫做一点小改造,前提是如果我有精力的话。现在反正是没有这个精力。

这两年有一个叫做“Seestar S50”的智能天文望远镜闯入了我的视线。这是一种智能型便携天文望远镜,国内研发的,价格不贵。其实国外也有同类产品,从便宜的到贵的都有,比如说Dwarf II、Vespera,等等。我也是在最近一年内才注意到这种“Smart Telescope”。其实“Seestar S50”依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它的出现已经解决了一些天文观测和天文摄影的痛点。它不是一款完美的产品,但是非常值得一试。而且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为什么传统的天文望远镜不能改造得更加智能化一些呢?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参与对天文望远镜的改造,无论是作为业余兴趣还是在这个领域进行全职的工作。希望能够让天文望远镜:(1) 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2) 操作更加舒适便利;(3)拥有成本大大降低。这3条期望,单独拿出一条来并不难,但是把(1)、(2)、(3)同时满足了,或者在这3条当中取得一个很好的平衡,这可能不是特别容易的事情,但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附:吃灰的天文望远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相关推荐

  1. 一些关于科技想法

    2024-07-19 13:20:04       31 阅读
  2. 对裁员危机想法

    2024-07-19 13:20:04       52 阅读
  3. 算法之对于算法想法

    2024-07-19 13:20:04       40 阅读

最近更新

  1. docker php8.1+nginx base 镜像 dockerfile 配置

    2024-07-19 13:20:04       66 阅读
  2. Could not load dynamic library ‘cudart64_100.dll‘

    2024-07-19 13:20:04       70 阅读
  3. 在Django里面运行非项目文件

    2024-07-19 13:20:04       57 阅读
  4. Python语言-面向对象

    2024-07-19 13:20:04       68 阅读

热门阅读

  1. android mm m mmm 区别

    2024-07-19 13:20:04       18 阅读
  2. @JsonProperty 踩坑

    2024-07-19 13:20:04       20 阅读
  3. MMI(Multi Media Interface,多媒体交互系统)

    2024-07-19 13:20:04       20 阅读
  4. 逗号表达式还原

    2024-07-19 13:20:04       19 阅读